為什麼要改造後甲圓環?

為什麼要改造後甲圓環?

2024-04-17
昨天我看到媒體報導,有機車騎士提到這次圓環改善,雖然可以直行,但紅燈不再能右轉,覺得不習慣。因此我想趁這個機會跟大家簡單聊聊,這次驅動我們進行後甲圓環改善,讓機車可以直行且紅燈不能右轉,背後的思維是什麼。

我從客觀事實與用路權利分析來談。

【客觀事實】

這是圓環未改善前,汽、機車和行人三種用路者的用路選擇和所占道路:

🚗汽車可以直行,也可以繞外環
其中直行有2+1個車道(兩線道和一個左轉附加車道),外環1個車道-->所以占據4個車道。〔得分4〕

🛵機車不能直行,只能繞內外環,但紅燈可右轉
所以佔據2個車道,外加紅燈右轉特例。〔得分2.5〕

🗣️行人不能直行,只能繞環上的人行道和行人穿越道
所以佔據1個人行道,但穿越馬路時可能會撞上紅燈要右轉的機車。〔得分0.5〕

因此就使用分配來說,汽車4分、機車2.5分、行人0.5分,道路使用分配積分有極大落差。而且這還沒有計入車道跟人行道所占面積!


【用路權利分析】

🚗直行道專讓給汽車,這是「限縮機車用路權利,讓汽車更好開」;

🛵機車被擠到環狀道路,但紅燈可右轉,與要過斑馬線的行人搶路,這是「限縮行人安心通行的權利,讓機車較好騎」;

🗣️行人沒有獲得任何特權,反而過馬路的基本權益都遭到壓縮,必須閃躲紅燈右轉的機車,這是「雙重擠壓行人路權,讓行人更難走」。

簡單來說,汽車壓縮機車,機車壓縮行人,然後行人只能摸摸鼻子。


【改善的思維】

圓環的改善,讓機車可以直行,就是把被汽車壓縮的路權還給機車;機車不能紅燈右轉,就是把被機車壓縮的路權還給行人。而這兩件事情必須同時處理,就是把不當擴張和受到擠壓的權利同時復位。

原先的用路設計,偏袒了汽車,是車本主義思維。現在把路還給所有用路者,不偏袒任何一種移動方式,這是道路平權思維。這也是這次後甲和西門圓環用路改善的意義。

希望這樣的解說,有助於用路人更快適應規則的改變,並且也讓大家了解這樣改變是很有意義的。因為我們正往更進步的城市在邁進。


相關文章